贾鹤鹏:面向质疑,韩春雨应该怎么做?|科学人
在经历数日媒体高强度报道和包括中央领导接见、突击提拔正教授等高规格待遇后,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河北科技大学科学家韩春雨如今又站在了媒体关注的风口浪尖。不过,这一次并非是媒体对其于5月2日刊发在《自然·生物技术》的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的“诺奖级”成果的赞誉,而是诸多研究作假的质疑。
韩春雨事件回顾: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称格氏嗜盐碱杆菌中的蛋白质NgAgo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能够被利用到基因编辑中,成为一种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工具。论文在发表后受到了国内外多个实验室的关注,国内的多家媒体也对此结果进行了报道。
然而,经过三个月的重复跟进,不少实验室反映无法重现韩春雨论文中的结果。尽管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重复实验,韩春雨本人在相关论坛中曾做出个别回复,但时至7月29日,仍有多国科学家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结果。
目前学界与公众对韩春雨论文结果可重复性问题的争论愈发激烈。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明,将对韩春雨论文展开调查。近日,河北科技大学则表示,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后,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既然韩春雨已经迅速成为科研明星,何以学界迅速提起对其研究可靠性的质疑呢?是同行科学家感到嫉妒么?假设最终证明韩春雨真有不端行为,那为何会这么快呢?是因为他迅速成为明星么?如果是这样,那么韩国黄禹锡的造假丑闻何以要经过那么长时间才能曝光呢?
实际上,让韩春雨研究可靠与否迅速成为浮出的,并非是其成为科研明星这样公众事件,而恰恰涉及到科学共同体自身的发展逻辑。对于科学界而言,可重复性是判断一项研究是否可靠、甚至是否有意义时最为核心的因素。何以有那么多科学家和实验室关注韩春雨研究的可复制性呢?因为韩春雨发现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是新的技术路线图,从某种程度上冲击了现在常用的名为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科学家急于进行重复实验,并不是因为不信任韩春雨的研究,更不是因为一些愤青说法,即NgAgo基因编辑技术挑战了西方人主导的CRISPR技术的商业利益所以被质疑,而是因为很多科学家都希望能迅速利用这个新的技术路线检验自己的研究问题,获得研究成果。在激烈科研竞争中,谁都希望在利用新技术方面捷足先登。
韩春雨团队发现的 NgAgo基因编辑技术原理图,图片来源:mt.sohu.com
但也正是诸多捷足先登者因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研究,从而难以对其进行应用,质疑声也应运而生。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有关韩春雨NgAgo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可重复这一争议本身,既不是阴谋论的产物也不代表商业利益压制学术,而恰恰代表了科学共同体内部最为正常的学术竞争逻辑。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科学实验都一定可以被复制,所有的学者都有义务为了证明自己的研究结论而进行重复实验。很多研究,如在生态学领域,完全的复制是不可能的。而更多情况下,复制一项研究需要的时间和金钱,也不是大多数科学家和实验室的“标配”。所以,即便是遭遇小同行的质疑,一些相对独立性的研究,比如揭示某个基因的功能或发现某个新基因,也没有必须的义务重复实验,因为这样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不会影响到同行的工作,不阻碍整个学科的发展。例如,因为造假而轰动世界的黄禹锡事件所涉及的克隆研究,就由于不是进行其他研究所需要的工具,从而没有同行会迫不及待地进行重复试验。
实际上,著名的《自然》杂志在线调查了1576名研究人员后,发现其中超过70%的研究人员曾试图复制其他科学家的实验并以失败告终,而超过一半的研究人员竟无法重复自己的实验。无疑,这些不能复制的实验并不等于作假。
Nature对1576名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科研人员表示存在可重复危机,并且问题很严重。数据来源:Nature News
然而,具体到韩春雨研究的可复制性,《自然》杂志所报道的常规情形就不能充分说明。因为韩春雨的研究成为了上百个实验室进行重复试验和应用试验的目标和焦点,如果无人能成功,确实有可能说明韩春雨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疑点。
虽然到目前为止,有关韩春雨研究是否可信已经变成了一起热点公众事件,但其核心逻辑仍然是科学界自身发展的逻辑。公众关注影响了检验科研可重复性、可利用性的工作的节奏,但并没有改变这个工作本身。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首先韩春雨有很大的义务来解释,自己的研究中是否有《自然·生物技术》论文中所没有报告的技术秘诀。其次,韩春雨或其课题组成员有必要自己进行重复试验并严格记录程序。因为如其在《自然·生物技术》论文中所声称的那样,NgAgo代表了重要的新的研究方向,那其目的就不应该是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了事,而是要为这一新的研究方向负责。
韩春雨似乎还没有认识到这种情况,中国的学术文化还没有来得及为研究者的责任意识做出充分准备。但这种责任意识,应该是科学共同体行为逻辑的基本组成部分。
当然,上述说法是在该研究没有造假的情况下。我所在的多个微信群现在已经开始讨论假如韩春雨确有不端行为,该如何处理,是否会如以前若干不端学术事件一样不了了之。基于现有证据,讨论如何处理为时过早,但毋庸置疑,一旦确定性的科学证据指向了学术造假,科技主管部门的及时跟进和行政处罚,就不是对科学共同体内部行为规则的僭越。相反,科学共同体的规则,恰恰需要政治力量和行政手段进行维护,而不能因为政治力量介入了科学“造星”就低调处理和保护责任人(进而也就让涉事官员免责)。非常遗憾的是,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最近公开替韩春雨辩护并指责质疑一方,就是朝着用行政逻辑阻碍科学共同体内部逻辑的方向迈出的错误一步。
(编辑、排版:甘蔗西西)
科学人将继续密切关注韩春雨论文结果可重复性问题的后续进展,请持续关注。
相关阅读:
《自然-生物技术》就韩春雨实验发表声明,将按既定流程调查此事 | 科学人
多国科学家宣布:迄今未能重复韩春雨NgAgo实验结果| 科学人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